第一章 项目背景
1.1项目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石(石肯)社区“六亩围”地块土壤修复项目效果评估
项目地址: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季华七路以北、桂澜路以西
业主单位: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石社区石经济联合社、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石社区一村西股份经济合作;
土壤污染状况初步调查单位:广东志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土壤污染状况详细调查单位:广东志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土壤风险评估单位:广东新泓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土壤修复方案编制单位:广东新泓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土壤修复施工单位:广东新泓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环境监理单位:深圳市东深环保有限公司
效果评估单位:广东荣景环境修复有限公司
1.2项目概况
1.2.1项目背景与历程
石(石肯)社区“六亩围”地块位于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季华七路以北、桂澜路以西,改造范围约为64478.84m2,地块历史上曾作为五金加工厂、五金锻造厂、机械加工厂、电泳喷漆厂、拉丝厂以及仓库用地。目前地块内建构筑物已全部拆除,未来拟规划为R2/B1二类居住混合商业用地,属于《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36600-2018)中规定的第一类和第二类用地。
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受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石社区石经济联合社、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石社区一村西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委托,根据国家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相关技术规范的要求,广东志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对石(石肯)社区“六亩围”地块开展了土壤污染状况初步调查和详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地块内土壤存在超筛选值的情况,需要进行土壤污染风险评估工作。
2022年10月,受土地使用权人委托,广东新泓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对本地块开展土壤污染风险评估工作,并编制了《石(石肯)社区“六亩围”地块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报告》(以下简称《风险评估报告》)。
2023年2月8日,《风险评估报告》通过了专家评审。根据风险评估报告结果,第一类用地条件下。石(石肯)社区“六亩围”地块土壤污染物对人体的健康风险超过可接受水平,需进行修复或风险管控,修复污染土方量为62.5m3。修复目标污染物和目标值为石油烃(C10-C40)826mg/kg。
2023年6月,广东新泓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编制了《石(石肯)社区“六亩围”地块土壤修复方案》,并在同月进行专家评审及备案工作,确定了将地块内污染土壤作为危废,采用异地异位处置(回转窑焚烧)修复技术对污染土壤进行处置。
2023年6月~7月,广东新泓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完成了修复工程场地内的临时设施建设、污染土壤开挖、装袋和暂存、污染土壤装车外运及基坑自检等工作,外运污染土壤4车次,共计106.49吨,土方量为73.44m3。在施工期间,由监理单位深圳市东深环保有限公司对施工单位污染土壤开挖和装袋暂存过程、二次污染防治措施落实情况等均进行了监督,并对施工过程的大气、废水及噪声开展了环境监测。
为确保地块修复措施达到修复目标,地块风险达到可接受水平,广东荣景环境修复有限公司于2023年6月~7月对土壤修复开展了效果评估工作,通过核查修复单位、监理单位提供的相关资料,并结合对污染土清理后基坑及潜在二次污染区域的效果评估采样检测结果,项目组认为石(石肯)社区“六亩围”地块土壤修复工程已完成所有《修复方案》中要求的修复内容,地块最终监测结果全部满足效果评估标准,项目地块土壤环境现状在人体健康可接受的风险范围内,可按照规划情况进行建设和安全利用,现我单位编制了本《石(石肯)社区“六亩围”地块土壤修复项目效果评估报告》,申请项目验收。
1.2.2地块概况
1.2.2.1地块地理位置
本次项目地块位于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季华七路以北、桂澜路以西,面积为64478.84m2,中心地理坐标为N23°01′01.14″、E113°08′51.68″,地块位置图详见图1.2-1。
地块东面隔桂澜路为万科尚都荟、丽日世纪金鼎和石(石肯)大基坊及空地;南面隔季华七路为鹏瑞利广场和怡翠世嘉花园居住小区;西面为财信大湾南产业园和季华金品居住小区、南湾酒店、喜成酒楼:北侧为鹤翔模具钢及塑胶模具钢厂、喜悦酒店和非凡领域居住小区。
1.2.2.2所在区域概况
(1)区域地形地貌
南海区地势大致西北、西南部高,中、东南部低。最高峰为高明杨梅镇的皂幕山,海拔高程805米。三水大塱涡地势低洼,高程1.7米,为最低点。地貌单元主要有三角洲平原、丘陵、低山。占全市约2/3的是西、北江三角洲平原及其支流的河谷三角洲平原,几乎遍布顺德和南海大部分及高明东北部,海拔多在0.7米~2.5米之间。
平原内水网密布,有丘陵、残丘点缀,基塘(桑基鱼塘、果基鱼塘)星罗棋布,成为三角洲中独特的人工地貌景观,地貌类型主要有低缓残丘、洼地等。高明西南部和三水北部迳口华侨农场一带为低山丘陵区,地势陡峻,相对高差大,切割强烈,山谷纵横,坡度较陡,植被发育,树木茂密。地貌形态与区内构造、出露地层岩性有关,是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的结果。
(2)区域地质条件
根据广东省地质构造图可知,本地块所在区域构造成为Ⅲ2K-Q区域,包含的地层为:下亚层为三叠系上统至侏罗系,上亚层为白垩系至第四系,含同期火山岩及次火山岩。详见图1.2-2。
据1:10万《广东三水盆地石油地质图》资料和1:5万《佛山市幅》区域地质调查资料,本项目周边地层为古近系布心组、宝月组、第四纪全新世桂洲组(Qhg)及第四纪残积土层(Qel)。上述地层从老到新简述如下:
1、心组(E1-2b):上段为灰色中砂岩、细砂岩、粉砂岩与深灰色钙质泥岩、泥灰岩不等厚互层,厚度200~250m,中段为深灰色钙质泥岩、泥灰岩夹薄层粉砂岩,含薄层石膏,厚度100~300m;下段为棕红色、紫灰色、灰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夹泥灰岩,含薄层状石膏,厚度100~350m。
2、宝月组(E2by):分布于石湾~街边路段。由紫红色泥岩、泥质粉砂岩、细砂岩与灰黄色长石砂岩互层,偶夹玄武君。厚度740~1015m。
3、桂洲组(Qhg):广泛分布于地块及周围山间洼地、阶地,属三角洲海陆交互相冲淤积层,由淤泥、淤泥质土、粘土、粉细砂及中粗砂组成,含海相贝壳,厚度10~35m。
4、第四系残积层(Qel):场地及外围广泛分布,由风化残积或坡积粘性土、砂土组成,隐伏于拟建场地,厚度因地而异。
(3)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根据广东省地下水文地质图可知,本项目所在地属于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岩中富水程度中等的区域。
地下水类型有人工填土层中上层滞水、砂土层中微承压孔隙水和基岩中裂隙水。上层滞水赋存于人工填土层的砂层中,含水量较小,含水量的多少受大气降水及地下水位的影响大;孔隙承压水主要赋存于不同粒级砂土层,地块内含水层为第4层粉细砂、第7层中砂之中,为第四系三角洲侧向堆积层,连通性较好,孔隙度较高,含水量丰富。而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张裂隙中,含水量一般。综合评价本地块地下水涌水量丰富。
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渗透补给,排泄以蒸发和向下渗透排泄为主,受季节影响较大。整个地块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地块内地下水环境类型属Ⅱ类,土层的透水性以A类(优质岩体)为主。项目所在地下水水文地质如图1.2-3。
(4)区域土壤类型
本区低山丘陵多发育有红壤、赤红壤,少量有黄壤,平原则为水土稻。南海在大地构造单元上届于华南褶皱带一部分,低山丘陵多为发育红壤、赤红壤,平原稻土、堆叠土。
(5)地下水功能区划
根据2009年8月正式发布的《广东省地下水功能区划》(粤办函〔2009〕459号)文件,本次调查地块所在浅层地下水划定为属“珠江三角洲佛山南海大沥至顺德勒流地质灾害易发区”,编号为H074406002S01,地下水功能区保护目标中水质类别为Ⅲ类。调查地块所处区域地下水功能区划如图1.2-4所示。
(6)区域气象
南海区位于北回归线南侧,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特点是:雨热同季,春湿多阴冷,夏长无酷热,秋冬暖而晴早。南海区多年来的年平均气温为23°C,一月最冷,平均气温为13.5°C,每年的极端最低气温多数在3°C以上,最低记录为0.9°C。七月最热,平均气温为28.9°C,最热的记录是39.2°C。多年平均总雨量1647.5mm,全年总雨量在1400~1900mm之间,最大记录2257.3mm(2008年),最小记录1075.7mm(1995年)。4~9月为雨季(汛期),总降雨量占全年的八成。多年平均总光照时数1523.9h,全年总日照时数约1500~2100h,2~3月多阴雨天气,月日照总时数只有50~90h,也是最潮湿的季节。季风气候在南海区表现为秋冬季盛行偏北风,春、夏季盛行东南风。
佛山市的风玫瑰图如下图1.2-5所示。
第二章 工作依据
2.1 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年1月1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2019年1月1日);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20 年 4 月 29日);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18年1月1日);
(5)《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16年1月1日);
(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2018年12月29日);
(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1年3月1日);
(8)《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
(9)《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6]31号);
(10)《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安排的通知》(国办发〔2013〕7号);
(11)《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印发广东省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方案的通知》(粤环[2014]22号);
(12)《广东省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粤府〔2016〕145号);
(13)《佛山市2020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佛环〔2020〕36号)
2.2 标准规范
(1)《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术语》(HJ682-2019);
(2)《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导则》(HJ25.1-2019);
(3)《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监测技术导则》(HJ25.2-2019);
(4)《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技术导则》(HJ25.3-2019);
(5)《建设用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HJ25.4-2019);
(6)《污染地块风险管控与土壤修复效果评估技术导则(试行)》(HJ 25.5-2018);
(7)《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6-2004);
(8)《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 164-2020);
(9)《广东省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风险评估及效果评估报告技术审查要点(试行)》(粤环办〔2020〕67号);
(10)《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11)《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36600-2018)
2.3 项目文件
(1)《石(石肯)社区“六亩围”地块土壤污染状况初步调查报告》;
(2)《石(石肯)社区“六亩围”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详细调查报告》;
(3)《石(石肯)社区“六亩围”地块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报告》;
(4)《石(石肯)社区“六亩围”地块土壤修复方案》。
(5)《石(石肯)社区“六亩围”地块土壤修复项目施工总结报告》
(6)《石(石肯)社区“六亩围”地块土壤修复项目环境监理报告》
|